数量不是唯一标尺——从两种水鸟看IUCN濒危等级的评估逻辑

发布时间:2025-07-02发布者:manager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或称 IUCN红色名录)是全球最权威的物种生存状况评估体系,其等级划分基于严格的量化标准和综合评估。以下依据最新标准(3.1版)详解核心内容:


640 (17).webp

(图来源于www.aitp.com.cn

一、IUCN濒危等级体系(9级分类)

根据物种的灭绝风险,从高到低分为以下等级:

1.灭绝(EX  

最后一个个体已确认死亡,无存活证据及合理怀疑,需全面调查证实(如白鱀豚2007年后野外再未确认其存活个体,但并未正式宣布灭绝,主要原因为其历史分布区包括长江下游的1700公里河段及部分通江湖泊,要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确定一种潜藏在水下的生物“一只不剩”非常困难)

2.野外灭绝(EW

仅存于人工圈养或人工引种环境,野外无存活野生个体(如麋鹿,如今长江流域的野外种群均为人工圈养个体野化放归形成)。

3.极危(CR  

野生种群即将灭绝的概率极高。

4.濒危(EN  

未达CR标准,但短期内灭绝风险很高(如种群锐减或分布极度破碎)。

5.易危(VU

未来中期面临较高灭绝风险,需长期保护干预(2016年大熊猫从“濒危”降级“易危”)。

6.近危(NT

当前未受威胁,但未来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

7.无危(LC

种群稳定且分布广泛,无需特别保护(如麻雀)。

8.数据缺乏(DD

信息不足无法评估,但潜在威胁可能被低估。

9.未评估(NE

未进行标准评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普查记事之青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