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观察2—红头长尾山雀》

发布时间:2025-07-02发布者:manager

主题:红头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oncinnus),又名“红头山雀”

时间:2025年 5 月28 日 

地点: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调查人员:吴家亮、舒勇、李辉、徐吉龙


【赤冠衔翠织春巢】


640.webp

初夏的翠叶间,一只红头长尾山雀宛如灵动的精灵,在葱郁的绿幕前俏皮伫立。它身着棕白交织的柔软羽裳 ,头顶那抹鲜艳的红,似是天边初绽的霞彩晕染而成。黑色的颊斑如墨染的画卷,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

橙黄的细爪轻搭枝桠,小巧的身躯却蕴含着蓬勃的生机。它喙中衔着纤细的草茎,似是在为温馨小巢忙碌筹备。明亮的眼眸如镶嵌的黑宝石,映着四周的绿意,透着对世界的好奇。微风拂过,枝叶轻颤,红头长尾山雀稳立枝头,羽尖闪烁微光,与周遭的绿意相互映衬。

这张照片捕捉的瞬间,定格了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的可爱模样,更留存了自然生灵于繁茂绿意间的鲜活印记——在喧嚣尘世的角落里,总有这般灵动的生命,在枝头叶底奏响自然的乐章。 

【啄春育雏守翠微】

640 (1).webp

在繁茂绿意间,一只红头长尾山雀悄然栖于枝头。它小巧玲珑的身姿,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珍宝。头顶那抹鲜艳的红,似燃烧的小火苗,在翠绿背景下格外夺目;黑色的颊斑,如墨绘的神秘图腾;腹部暖棕与浅白交织,恰似柔和的暖色调画卷。

橙黄的细爪紧紧抓住粗糙的枝干,稳稳支撑着它灵动的身躯。此刻,它喙中衔着捕获的小虫,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在宣告着一场小小的胜利。明亮的眼眸,如深邃的黑水晶,闪烁着机敏与灵动,将周围的世界尽收眼底。

微风轻拂,枝叶沙沙作响,红头长尾山雀却仿若未觉,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它或张望,或整理羽毛,一举一动皆透着自然的纯真与活力。定格在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的可爱瞬间,更留存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灵动与美好——在这喧嚣尘世的一隅,它用自己的存在,奏响着自然的悠扬旋律。


物种简介

红头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oncinnus),又名“红头山雀”,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的小型鸣禽。其体长约10-12厘米,体重仅5-8克,因头顶醒目的栗红色斑纹和修长的尾羽得名。它们常以群体活动,在林间穿梭时宛如一团跃动的火焰。

独特习性

(1)食性杂技家

红头长尾山雀以昆虫幼虫、小型节肢动物为主食,冬季会补充植物种子。它们能在细枝上倒挂身体,用短喙精准撬开树皮缝隙觅食,甚至能悬停啄食蜘蛛网上的猎物,展现出高超的平衡能力。

(2)高度社会性

非繁殖期常结成10-30只的紧密群体,通过高频的“吱吱”鸣叫保持联络。群体成员会共同驱赶天敌,夜晚挤成一团取暖——这种行为被称为“抱团越冬”,能减少30%以上的热量流失。

(3)精致筑巢术

繁殖期雌雄共同用苔藓、蛛丝和羽毛编织椭圆形巢穴,巢壁厚度仅1毫米却异常坚韧,入口开于侧面以防雨水灌入。巢内常铺垫超过2000片羽毛,堪称鸟类的“羽绒别墅”。

640 (2).webp

分布与栖息地

红头长尾山雀主要分布于东亚至东南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自西藏东南部到台湾的广阔区域,秦岭-淮河以南一带为常见留鸟。

垂直分布海拔500-3000米,偏好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次生林、竹林,包括城市公园适应良好。

演化之谜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长尾山雀科在约1200万年前与其他山雀类分化。红头长尾山雀的栗红色头冠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研究发现头羽颜色越鲜艳的个体,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越高。其超强抗寒能力则与线粒体基因的适应性突变有关,使它们能在-10℃环境中保持活跃。

有趣的是,中国西南山地的种群尾羽比东部种群长5%,这可能是对密集灌木环境的适应——长尾在复杂地形中能更快调整飞行姿态。

民间文化中的身影

在云南傈僳族传说中,红头长尾山雀是火神的信使:远古时期森林大火肆虐,一群山雀用身体沾水灭火,头顶被火焰染红,从此成为森林守护者的象征。

江南地区则流传着“红头雀报春”的谚语,它们冬季集群觅食的活跃身影,被视作寒潮即将结束的征兆。

日本民间认为携带红头长尾山雀羽毛能增进人际关系——源于它们高度协作的群体行为。

640 (3).webp

生存现状

虽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但栖息地碎片化导致局部种群减少。在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通过悬挂人造毛毡巢箱(模仿其天然巢穴结构),成功帮助种群密度提升40%。这种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小鸟,正成为评估森林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

下次漫步山野时,若听见细碎的“唧唧”声从头顶传来,不妨驻足寻找这些头戴红冠、尾曳长翎的森林精灵——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曲生机盎然的自然赞歌。

撰稿:吴家亮  舒勇  李辉  徐吉龙

审核:代知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