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0发布者:manager
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过渡类群,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具有独特的系统地位和生态价值。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和双重生活环境,使其成为研究脊椎动物登陆演化过程的经典模型,同时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该类群常被认为是环境质量监测的良好"指示生物"。系统研究其物种组成、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特征,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健康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进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策略和管理方案奠定基础。
湖北省房县野人谷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巴山与武当山交界地带,东接神农架林区,属大巴山东缘余脉(刘卉等,2010)。2025年4月,武汉格桑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对房县开展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期间,调查团队于该保护区发现并拍摄到数只无尾目臭蛙属(Odorrana)成体。经形态学比对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确认该物种为光雾臭蛙(O. kuangwuensis)。此次发现是继2011年该物种在湖北省保康县五道峡自然保护区首次报道后的第二次确凿记录,不仅扩展了光雾臭蛙在湖北省的已知分布范围,也为研究该物种的生态适应及扩散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
野人谷光雾臭蛙生态照(李辉 摄)
光雾臭蛙的模式产地为四川省南江县(大巴山西段)(胡淑琴等,1966),后续调查陆续在湖北、重庆及陕西等地发现其新分布记录(乔梁等,2011;易建华等,2013;周圣博等,2023)。该物种为中国特有物种,具有显著的性二型特征:雄蛙体长57.2 mm左右,雌蛙体长66.0-71.4 mm。其体色呈现典型的生态适应性特征:背面通体绿色,头部及肩部呈均匀的翠绿色,背部散布少量黑褐色圆形斑点;体侧为浅灰黄色,具显著黑色斑块;四肢具明显的深色横纹。
野人谷光雾臭蛙背部特征(李辉 摄)
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海拔约1650 m的山地急流溪涧环境中。成体表现出特殊的微生境选择偏好:多栖息于溪流水潭边缘覆有苔藓的岩石表面,遇惊扰时可迅速跃入深水区并隐匿于水下石缝中。部分个体选择岩壁缝隙作为隐蔽场所,仅露出头部,这种独特的隐蔽行为使其野外观察难度显著增加。
近年来,湖北省房县各级生态部门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加强对野人谷自然保护区等关键生态区域的科学监测与研究。本次光雾臭蛙在房县野人谷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与科研机构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显著成效。作为中国特有物种,光雾臭蛙的新分布记录不仅丰富了湖北省两栖动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数据库,更彰显了房县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突出价值。该发现为深入理解大巴山东缘余脉的生物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当地生态环境的良好质量。为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向科学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构建长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