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2发布者:小编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从左至右分别为灭绝(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
6月26日,一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海南鳽在秭归泗溪生态风景区获救,这是秭归县首次发现海南鳽踪迹。
海南鳽(Oroanassa magnifica)又称白耳夜鳽、海南虎斑鳽,因首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在海南五指山被发现而得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全球现存仅约1000只,比大熊猫更为稀少,被誉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二、形态特征
形态图(图来源于《中国鸟类野外手册》@John MacKinnon)
1)体型:体长54-56厘米,雌鸟略小,体重540-605克。
2)辨识特征:黑色冠羽长达60厘米,眼后具白色条纹延伸至耳羽,眼下有白斑。上体暗褐色带绿色金属光泽,飞羽石板灰色;喉部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延伸至下喉。虹膜黄色,脚绿黑色,嘴粗短呈黑色。
三、生活习性
白天隐匿于密林,仅黎明和黄昏出来活动觅食。独居且沉默:不集群,极少鸣叫,雏鸟乞食声也极轻微。以鱼类为主食(占食谱90%),兼食蛙类、虾蟹及昆虫等,依赖清澈浅水区(水深20–50厘米)。
每年4–5月进入繁殖期,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深山树上或湖心岛,巢距地面可达30米。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25–30天,雏鸟约60–67天离巢。亲鸟警惕性极高,遇干扰即伸颈伪装枯枝。
四、分布与栖息地
1)分布范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留鸟)、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夏候鸟/旅鸟),近年四川、云南、湖南、湖北亦有记录。
中国分布图(图来源于《中国鸟类野外手册》@John MacKinnon)
2)栖息环境:偏好亚热带高山密林,临近无污染的山涧溪流、水库或稻田。对水质极度敏感,水质恶化即迁离,为典型的“环境指示物种”。
五、种群现状与保护
1)濒危原因: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水污染)、人为干扰及历史猎捕。自19世纪末被发现后,其踪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度消失,全球记录极少,20世纪曾被认为该物种已经灭绝,1999年在粤北始兴县的车八岭自然保护区重现。
2)保护等级:IUCN 濒危(EN),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2021年调整)。
六、生存挑战
海南鳽作为全球仅存约1000只的濒危物种,其生存挑战复杂且严峻,涉及栖息环境、食物链、繁殖特性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以下结合最新研究与实践案例,系统分析其核心生存挑战及保护进展:
1.生境需求苛刻
依赖亚热带高山密林与无污染溪流湿地,对水质极度敏感(需清澈浅水区,水深20–50厘米)。典型栖息地包括湖心岛、深山溪涧,要求树冠密闭度高(如四川威远的马尾松林)。
2.主要威胁
1)森林砍伐与湿地开发:山林采伐导致巢址减少,围垦造田、基建(道路/水坝)直接侵占湿地。
2)水质污染: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导致鱼类死亡,迫使种群迁离。例如广西部分历史分布区因污染绝迹。
3.食物资源短缺
90%食物为小型鱼虾,辅以蛙类与昆虫,过度捕捞、电鱼炸鱼等非法渔业破坏水生生物量,农药使用致昆虫与两栖类减少,间接威胁食物链。
4.繁殖困境
1)繁殖力低下 :每年仅繁殖1次(4–5月),每窝2–4枚卵,孵化率仅约60%。雏鸟离巢需60–67天,期间易因食物不足或天敌(蛇类、猛禽)死亡。
2)行为脆弱性: 亲鸟遇干扰即伸颈伪装或弃巢,巢穴多位于30米高树上,监测难度大;夜行性与独居习性(雌雄鸟觅食时间差3–5分钟)降低配对效率。
5.人类活动干扰
1)物理侵入:旅游开发、徒步活动逼近核心栖息地(如云南哀牢山、四川威远石板河景区),噪音与灯光扰乱觅食与育雏。
2)非法捕猎:历史盗猎制标本或食用,虽近年减少,但偏远山区仍有发生。
3)建设开发:道路、水电站切割栖息地,阻断迁移路径(如福建部分种群因水库建设消失)。
6.自身生物学限制
1)隐秘性阻碍保护:昼伏夜出、羽毛伪装性强,导致种群普查困难,保护策略滞后。
2)基因多样性不足:小种群近交基因衰退风险高,幼鸟存活率下降。
7.保护进展与希望
尽管挑战严峻,近年保护实践展现积极信号:
1)栖息地修复与监测强化:四川威远县通过“社区共治”发动村民巡逻,严打电鱼并修复溪流,云南哀牢山、广东石门保护区借助红外相机实现非干扰监测,确认种群稳定。
2)政策与法律保障升级:2021年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纳入生态红线;海南琼海等地严打破坏生态行为(如查处砗磲非法贸易859件),间接保护水域生态。
3)跨境科研合作:中国–东盟砗磲保护项目提升海域生态,为依赖类似生境的海南鳽提供间接支持。
结语:近年来,秭归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林长制,对全县森林、湿地资源及野生动植物开展了系统保护,生态屏障持续巩固。海南鳽这一珍稀鸟类在秭归留下足迹,成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海南虎斑鳽 . 泉州教育网 . [2016-3-16]
[2] 海南鳽 . 鸟百科. [2017-7-16]
[3] 亚种分化 . IBC Bird Collection . [2017-7-16]
[4] Gorsachius magnificus . The IUCN Red List . [2017-7-16]